玻璃雕花在日本叫「切子」,切子可以指玻璃雕花這項技術,
也可以指用這項技術做出來的製品。
在日本,以薩摩切子和江戶切子最具代表性,
薩摩切子在幕府時代末期(1840年代左右),
以官營事業型態持續製作了二十幾年,
但後來在歷史上消失了一段期間,
直到1985年以後才又重新製作,
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薩摩切子。
反觀江戶切子,由於它屬於日常用品,在庶民的生活中也相當普及,
因此江戶切子並未受到戰火影響而斷絕過歷史,生生不息地傳承至今。
這項傳統技藝經過長年以來的淬鍊,如今江戶切子不但已是日本政府與
東京都認定的傳統工藝,在世界各地也擁有眾多愛好者,
為舉世聞名的高級玻璃工藝品之一。
江戶切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34年,當時有位玻璃工藝職人叫加賀屋久兵衛,他在江戶的大傳馬町(現在東京日本橋地區的一部分)以研磨材料在玻璃表面雕刻,而這就是江戶切子的起源。進入明治時代(1868-1912)後,玻璃雕花的技術從歐洲流傳到日本,當時共有十幾位日本人接受了英國師傅指導,江戶切子的技法也因而奠定。
目前正式名列江戶切子系譜當中的職人只有一百名左右,由這些稀少的職人親手製作,完全遵照由先人繼承下來的傳統技法做出來的製品,才有資格稱為「江戶切子」。
「清水硝子」創業於1923年,在製造江戶切子的工房當中以首屈一指的技術能力聞名遐邇。2014年,東京晴空塔採用了他們製作的裝飾品和藝術品,美輪美奐的的設計與外觀贏得眾人讚賞,各大媒體爭相報導,清水硝子的聲名也因而遠播到海內外各地。
清水硝子共有九名職人,有資歷六十年以上的大師,也有年輕有為的女師傅。他們不但堅守傳統,致力培養新人,近年來也開始與其他業界的設計師合作,將時代潮流靈活地融入傳統的江戶切子當中,為江戶切子帶來前所未有的魅力。
在機械化全盛的現代,玻璃雕花的世界也出現了很多機械雕刻的製品,但是那些東西,絕對不如職人親手製作的那份光輝蘊含其中。由爐火純青的師傅用自己的雙手,聚精會神地一個一個雕琢出來的作品,無論格調或品質,絕非冷冰冰的機械能夠比擬。
清水硝子的作品,從各種玻璃杯到盤子、水壺、燈罩等等,每一樣都是正統職人親手製作的江戶切子。乍看之下似乎相同,但其實都有細微的差異存在,每一個作品都獨一無二、貨真價實。
清水硝子的江戶切子,最大的特徵是深邃鮮明的雕花以及高貴華麗的光輝,那份至高無瑕的美麗,往往一眼就讓人屏息。更叫人訝異的是,這些江戶切子純粹都以日常用品為前提,為了讓一般民眾在生活中使用而製作的。


「和樂」雜誌以各種方式傳達日本文化,「東京手仕事」為東京都中小企業振興公社的事業品牌,在兩者的合作監製之下,江戶切子玻璃杯──「北齋切子」終於問世。葛飾北齋是日本絕代的浮世繪師,他的作品不但讓畢卡索和梵谷這些赫赫有名的海外藝術家為之傾心,在畫風上也對這些藝術家造成偌大影響。北齋切子透過江戶切子的獨到手法,以連續作品的方式來呈現葛飾北齋的名作。
葛飾北齋長年以海浪為主題,其中最負盛名的作品就是〈神奈川沖浪裏〉,北齋BLUE將這幅作品大膽地圖案化,以雄偉的富士山為背景,刻劃在玻璃杯身的藍色大浪眼看就要把船隻吞沒一般。北齋RED也利用同樣的手法,將〈凱風快晴〉這幅作品中被朝陽染紅的「赤富士」大膽地圖案化,呈現出一種新的世界觀。兩款北齋切子隨處都蘊含著職人的高超技藝,例如模仿浪花的水珠花紋或是巧奪天工的錘目紋等等,無論從玻璃杯正面觀望,還是前後轉個圈看看,或是從上下左右各種角度欣賞,您會發現無論從什麼角度,北齋切子都會呈現出不同的表情。不要只是把它當成美術品來裝飾,在您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它、愛惜它,您會發現它真的越用越有感情。夜深人靜時,一邊小酌美酒一邊欣賞北齋切子的美好時光,夫復何求?


顧名思義,「歌舞切子」融合了兩大江戶文化──歌舞伎與江戶切子,是一對威士忌酒杯,以歌舞伎演員的「隈取」為主題而設計。隈取是歌舞伎的化妝方式,刻意誇大臉部肌肉和表情來表現異於常人之人物,紅色(紅隈)代表正義與勇氣,藍色(藍隈)代表壓倒性的邪惡。
乍看之下似乎簡單,它的設計其實需要經過深思熟慮且技法非常高明。江戶切子一般是將覆蓋在表面上的彩色玻璃磨掉來讓花紋浮現,而歌舞切子則採用相反的手法,以磨好之後留下來的彩色玻璃來呈現圖案,透明玻璃部分則以毛玻璃加工來表現歌舞伎演員的白妝。此外,隈取的所有邊緣部分都做了絕妙又精細的雕刻和研磨,使表情看來威風凜凜,杯子下方以大膽的切口呈現出緊閉的嘴形,給人莊嚴肅穆的印象,杯底的菊花和蜘蛛網則為江戶切子的傳統花紋,整個酒杯無論從什麼角度觀看,都是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。
每次拿在手中都有新的發現,跟戀人或知己對飲時也能讓話題更熱絡的歌舞切子,適合送給喜歡日本文化的朋友,也適合用來陪伴自己的小酌時光。來杯加冰威士忌自然不在話下,倒一杯滿滿的冰涼啤酒,享受紅隈與藍隈的表情變化也別有一番滋味。